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

时间:2022-05-31 09:1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汤山地质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4篇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篇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委 托 单 位:XXX有限公司

提交报告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 外 调 查:

报 告 编 写:

审 查:

总 工 程 师:

队 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一年七月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 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矿山建设概况

2.2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气象与水文

4.2地形地貌特征

4.3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现状评价方法

7.4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预测评价方法

8.4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

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结论

10.2防治措施建议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篇2

姓名:祁帅超

学号:351203060128

专业班级:地质单招12-01

指导老师:李凯琦、潘结南

日期:2013-06-10

目次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嵩山交通位置

第二节嵩山自然经济

第三节实习时间和路线

第四节实习目的

第二章地层……………………………………………4

第三章岩浆岩…………………………………………8

第四章构造……………………………………………11

第五章实习区矿产资源概况…………………………15

第六章地质发展史……………………………………17

第七章结语 ………………………………………….1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嵩山交通位置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市西南80KM处登封市境内,亦包括巩义市、偃师市的部分地区,东西平均长36.24千米,南北宽14.42千米,面积450.12平方千米。,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5′48″—113°11′55″,北纬34°22′28″—34°36′40″。

嵩山及邻近地区已经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郑少高速、少洛高速、永等高速已全部建成通车,至于半个小时车程向东到达郑州,向西到达洛阳。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菏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嵩山邻近地带。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全国各地学生到嵩山地区看站地质实习。

登封市就位于地质公园的中心,自市区到每一条观察路线都有柏油公路相通,有的观察点可以称作市内公交车直接到达。嵩山地质实习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第二节 嵩山自然经济

嵩山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0.2℃,嵩山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一月份平均气温0.4℃,最低气温-15.5℃;
7月份平均气温26.3℃最高气温40.5℃。嵩山地区年降水量为700—800mm,7月降水两占年降水梁的20%~26%;
4~10月集中年降水梁的85%~89%。嵩山是避暑胜地,嵩山山上山下温差达4℃~5℃,每到夏季,常有游人到嵩山避暑。

嵩山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为止先后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0余种:黑色金属铁,有色金属铝,铜,铅,,锡,稀有金属稼,锂,铌,贵金属金矿和银矿;
特种非金属水晶,云母,石棉种:冶金辅助材料溶剂用白云岩 石灰岩 硅石 萤石,叶腊石,耐火绝热石棉,蛭石,耐火粘土,建材水泥原料用大理石,花岗岩,灰岩,粘土,工艺美术材料玉石,陶瓷玻璃原料石英,长石,能源燃料烟煤,无烟煤,药用矿石麦饭石(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嵩山药石,矿泉水等。
该区所有矿产主要为沉积或变质矿产,其中以煤,铝土矿为主,其次为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矿,硅石矿,铁矿等,内生矿床少。

嵩山大力发挥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2008年前5个月,嵩山旅游收入近亿元,登封接待游客已经突破260万人次。自从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寺,少林寺景区的国外游客明显增多,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到来,更增加了少林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到 2008年5月底,登封市共接待游客2631820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嵩山充分发挥煤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成为全国15个地方煤矿重点开发矿区之一,煤炭以发热量高,灰分低,质量好,蜚声大江南北。

第三节 实习时间和路线

实习时间:5.15————5.21

以班级为单位

本班指导老师:李凯琦教授  潘结南教授

共9个实习路线

路线一 井湾——元古宙、中岳运动界面观察路线

路线二 中岳庙——古元古界、褶皱、节理、飞来峰观察路线

路线三 唐窑——早古生界、少林运动界面观察路线

路线四 稻田沟——上古生界、中生界、地表水观察路线

路线五 石淙河+断层谷、岩溶地貌观察路线

路线六 龙山——太古宇、嵩阳运动界面、泉水、辉绿岩墙观察路线

路线七 嵩顶——褶皱构造、地貌观察路线

路线八 飞机场——花岗岩体、风化壳观察路线

路线九 玉皇庙——新生界、登封大断层、河流阶地观察路线

第四节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第二章 地层

嵩山地层小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几圈,剖面完整。基地由太古宇中深变质岩系和古元古界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构成。盖层为中元古界碎屑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三叠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新生界等地层组成,故有“五代同堂”之说。嵩山地区尤以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发育较为完整,是研究华北陆块南缘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及其演化的重要窗口。

1.太古宇登封群(ARdn)

主要分布于登封市君召以北地区,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展布,为本区最古老的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组:石牌河组(ARs),郭家窑组(ARg),老羊沟组(ARl)。

登封群下部为混合杂岩,包括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和片麻岩,中部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为浅变质的沉积岩。

太古宇“登封群”是园区最古老的地层,为新太古代变质岩,原岩是海底喷发的基性、中基性和部分中酸性火山岩以及海相沉积岩,距今27亿年。在嵩山地区太古宇变质地体中广泛出露TTG和钙碱性花岗岩片麻岩,这种岩系是太古宇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地球早期地壳成分以及太古宙演化的窗口。

登封群下部为混合杂岩,包括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和片麻岩,中部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为浅变质的沉积岩。

观测点:嵩阳运动遗址处 时代:太古宇

主要岩石岩性:绢云母片岩:

颜色:银灰黑色 结构: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云母、绿泥石 构造:层理构造

2.元古宇

(1)下元古界嵩山群

古元古界嵩山群分布于鞍坡山到新密市助泉寺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400km2,构成了嵩山主体群峰。

(2)中元古界五佛山群 。

元古宇为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沉积,当时,该地区处于滨海浅海环境,震旦系为陆相沉积。

元古宙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界“嵩山群”,中—新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新元古界震旦系罗圈组剖面。嵩山群上一套低绿片岩相变质岩,与下伏的太古宇登封岩群呈不整合接触,主体为南北向的褶皱带。嵩山群可以揭示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的大地构造格架、沉积环境以及古元古代晚期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方式和过程,即哥伦比亚大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聚合的。“五佛山群”地层普遍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含叠层石,为研究中元古代后期和新元古代早期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地质依据。“罗圈组”沉积了20~50米厚的暗紫、灰绿色杂砾岩,是典型的冰川堆积物,为研究元古宙古冰川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距今14~8亿年的中元古代后期和新元古代早期,嵩山全区沉积了一大套滨海——浅海沉积物,称为“五佛山群”。岩性为砾岩,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五佛山群普遍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含叠层石。厚1000米。与嵩山群、登封岩群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距今6.5~5.8亿年嵩山发生了山岳冰川,沉积了20~50米厚的暗紫、灰绿色杂砾岩,称“罗圈组”,是典型的冰川堆积物,平行不整合覆于五佛山群之上。

(1)千枚岩(变质岩):出露嵩亭走向330°,500m处山脊上;
为下元古界五指岭组岩石。

颜色:肉红色 结构: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石英、绢云母 构造:千枚状构造

(2)石英岩:主要有石英组成的浅色粒状岩石,一般为快状构造,粒状变晶结构。由砂岩和硅质岩变晶作用重结晶形成,由于石英在温度作用下不易发生变化,在低温至高温的宽广范围内主要引起重结晶作用,所以石英在不同的变质条件下都可以形成。在嵩山地区石英岩分布最为广泛。

3.古生界(Pz)

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寒武系为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的滨海浅海相环境的沉积,奥陶系为地台型碳酸沉积,石炭系为地台型海陆交互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沉积和陆相碎屑沉积。

古生代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研究最为详细,自下而上分为三统八组,岩性为砾岩、燧石白云岩、泥灰岩、页岩、鲕粒白云岩,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奥陶纪只有中期的沉积,岩性为页岩、砾屑白云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称为马家沟组。石炭系岩性为杂色铝土页岩、鸡窝状赤铁矿、含燧石团块灰岩、钙硅质黏土岩、砂岩夹煤线。二叠系岩性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高岭石黏土岩夹碳质页岩和煤层。含丰富的鳞木、芦木、瓣轮叶、栉羊齿、织羊齿和硅化木等植物化石。砂岩中水平和楔形斜层理发育,常见波浪等沉积构造。

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嵩山缺失泥盆纪沉积,石炭、二叠纪是华北主要的成煤时期,俗称煤系地层。

石炭系岩性为杂色铝土页岩、鸡窝状赤铁矿、含燧石团块灰岩、钙硅质黏土岩、砂岩夹煤线。石炭纪地层因受基底风化壳地形的控制,厚度变化很大,最厚处86米。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或奥陶系之上。

二叠系岩性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高岭石黏土岩夹碳质页岩和煤层。含丰富的鳞木、芦木、瓣轮叶、栉羊齿、织羊齿和硅化木等植物化石。砂岩中水平和楔形斜层理发育,常见波浪等沉积构造。厚998米,与其下的石炭系为整合接触

嵩山奥陶纪只有中期的沉积,岩性为页岩、砾屑白云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称为马家沟组。经长期剥蚀厚度仅剩92米,与寒武纪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石炭纪和三叠纪。嵩山缺失泥盆纪沉积,石炭、二叠纪是华北主要的成煤时期,俗称煤系地层。石炭系岩性为杂色铝土页岩、鸡窝状赤铁矿、含燧石团块灰岩、钙硅质黏土岩、砂岩夹煤线。石炭纪地层因受基底风化壳地形的控制,厚度变化很大,最厚处86米。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或奥陶系之上。

二叠系岩性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高岭石黏土岩夹碳质页岩和煤层。含丰富的鳞木、芦木、瓣轮叶、栉羊齿、织羊齿和硅化木等植物化石。砂岩中水平和楔形斜层理发育,常见波浪等沉积构造,与其下的石炭系为整合接触。

寒武系为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的滨海浅海相环境的沉积,奥陶系为地台型碳酸沉积,石炭系为地台型海陆交互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沉积和陆相碎屑沉积。

该区的主要岩石岩性:

(1)、页岩:为黏土岩中固结较强的岩石,局薄层状页理构造,页理主要是鳞片状粘土矿物层层累积、平行排列并压紧而成。常含有石英、长石、白云母等细小矿物碎屑。致密,不透水。可有各种颜色,含有机质者呈黑色,含氧化铁者呈红色,含绿泥石、海绿石等呈绿色。性质柔软,抵抗风化能力弱,在地形上常表现为谷地。

(2)、白云质灰岩:

颜色:灰色 结构:化学结构 构造:层理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方解石、黏土矿

4.中生界(Mz)和新生界(Cz)

中生代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纪,嵩山只沉积了三叠系,缺失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划分为三统六组。岩性为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碳质页岩、油页岩和煤线。砂岩中斜层理、波痕、雨痕和泥裂发育。厚1195米,与其下的二叠系为整合连续沉积。0.65亿年至今为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只在内陆盆地中沉积了始新世的红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和砂质泥岩,厚435—1100米, 称为“张家村组”,不整合覆于三叠系不同层位之上。

新近纪也只在个别盆地中沉积了中新世的紫红,黄褐色砾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厚35米,称“洛阳组“,不整合覆于古近系张家村组之上。

第三章 岩浆岩

嵩山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有两期,分别受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控制,即新太古代侵入活动,相应本区岩浆岩的时代属嵩阳期和王屋山期。嵩阳期岩浆活动一般规模比较小,岩体零星分布,多呈岩脉产出,岩石类型有辉长岩、伟晶岩等。王屋山期岩浆活动规模较大,主要呈岩株产出。古生代以后嵩山地区没有再发生岩浆侵入活动。

第一个时期是约27亿年前的太古代早期,这个时期的岩浆岩以基性和中基性为主,但现在大多都已变质,代表性的岩浆岩主要有角闪片岩、黑云角闪片岩;
第二个时期是大约26-25亿年前的新太古代晚期,这个时期的岩石占整个新太古代岩石的90%,以酸性岩为主,尤其以花岗岩为主;
以形成侵入岩为主的23-21亿年前的元古代早期为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侵入岩主要有辉绿伟晶岩和钾长花岗岩,但现在大多都以变质;
最后一个时期是18-16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早期,形成的主要是碱性花岗岩,同时也是登封地区最为典型的花岗岩。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所学习的及采集到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和辉绿岩。

(一) 花岗岩

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是酸性岩的典型代表。我们这次在嵩山学习的有两种花岗岩:一种是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另一种是侵入花岗岩。

1 出露地表的花岗岩

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来到了登封市的一个抗日时期的飞机场,这里的花岗岩的颜色有肉红色,灰白色等。我们在这里采集到了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的主要矿物都一正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全晶质等粒粗粒结构,快状构造。

2 侵入花岗岩

侵入花岗岩是指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我们在玉皇庙附近学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此处的侵入体就是花岗岩,由于花岗岩里面含有长石,在自然界中容易风化,变成高龄石,这种侵入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是石英、云母、正长石、斜长石。而作为围岩的是石英岩,棱角分明,属变质岩,硬度7,不容易风化,化学性质稳定。

此处的侵入岩(侵入花岗岩)与围岩(石英岩)接触处的特点主要有岩石为褐色、破碎的厉害、接触间线呈锯齿状或港湾状、岩浆与围岩接触的地方有俘虏体。

(二)辉绿岩

辉绿岩为基性浅成岩,近于黑色、或灰绿、黑灰色,一般为细粒到中粒结构,多呈岩床、岩墙产出。

在登封逍遥沟处我们看到了辉绿岩墙此地的岩墙上部较窄,大约有7米,下部较宽,有10米左右,高36米,能明显看到岩墙与两侧围岩的间线分明,左侧较直,右侧上部呈锯齿状,岩石破碎、节理发育。辉绿岩呈灰绿色、暗灰色,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含铁量高,节理发育。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约占地壳的5%。

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同时,它也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我们此次嵩山实习采集到了沉积岩中的砂砾岩和粗、中细粒砂岩,这两种岩石都属于沉积碎屑岩亚类。

1 砂砾岩

当砾岩中大于2mm的砾石含量占一半以上,而其中一小半中含有砂,则称为砂砾岩。在4月17日上午,玉皇庙附近我们采集了这次实习的第一块标本—砂砾岩,红褐色,有黏土、砂石、砾石、易碎,碎屑结构,另外,此地的砂砾岩的地质年代属于晚第三系。

2 粗、中细砂岩

由2-0.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胶结而成的岩石统称砂岩,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为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物质。根据粒级的大小把砂岩分为:粗粒砂岩(2-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小于0.25mm)。

我们于4月20日在登封市大金店乡陈楼村附近的山坡上采集到了粗粒砂岩和中细粒砂岩。粗粒砂岩又叫“大战砂岩”,青灰色、灰白色,能明显看到颗粒粗大,碎屑结构;
中细粒砂岩又叫“平顶山砂岩”学名为长石石英砂岩,也是青灰色、灰色,只是它的颗粒比较细小,也属碎屑结构。

三 变质岩

变质岩就是唷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分两种,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
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变质岩主要的特征有两点:一是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构造。在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并采集了石英岩和千枚岩。

1 石英岩

石英岩的变质途径有两种,即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它的原岩是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呈灰白色、烟灰色,块状构造,等粒变晶结构,有马尾状黑色条纹,其中的黑色成分是磁铁矿,风化后会变为褐铁色。石英岩中之所以会有黑色条纹是因为石英砂岩是在浅海环境中形成的,由于波浪的来回振荡,而使矿物进行了分选。如果石英岩的颗粒细小可用作磨刀石,又叫油石;
又纯又细,加上淡淡的绿色叫石英岩质玉,其中质量好的叫泌玉,质量差的叫嵩山玉。

采集的石英岩此块石英岩的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化后为浅褐色,硬度7,主要矿物为石英,至少占95%以上,次要矿物为长石、云母、磁铁矿,变晶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中有层理,呈马尾状,其中的矿物是磁铁矿。

2 纤煤岩

在中岳庙后沟处,我们采集到了千枚岩(编号5),次块千枚岩是典型的千枚构造,原岩成分基本上已全部重结晶,主要由细小绢云母、绿松石、石英、钾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理面上有明显的丝绢光泽,颜色为灰白,浅黑色相间。

第四章 构造

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经过23亿年的“嵩阳运动”;
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的存在;

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进入元古代后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在不断隆升中经受剥蚀,断层碎裂带成为隘口;
破碎的节理、裂隙形成形状大小、深浅不同的峡谷;
产状直立的石英岩被剥蚀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悬崖。形成隆、陷、褶、断等地壳表面构造类型与环、线、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

构造运动指的是由内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作用。包括老和新构造运动。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它们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褶皱指岩石的弯曲现象,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低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其要素包括核、翼、轴面、枢纽、轴、转折端。根据轴面产状可分为直立、倒转、平卧、翻卷褶皱。根据转折端的形态可分为圆形、箱形、扇形、锯齿形褶皱。根据枢纽的产状可分为水平、倾伏、倾竖褶皱

褶皱:中岳庙后沟的大背斜

断裂:包括节理和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叫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没有明显的位移。①玉皇庙断层。产状:走向SW216°倾向SW171°倾角44°断层破碎带宽度60.5m正断层

图5 玉皇庙断层示意图

③石淙河断层.断层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白云石、方解石、页岩和黏土矿物。产状:白云质走向175°倾向89°倾角4°页岩:走向256°倾向344°倾角

60°

图7 石淙河断层示意图

第五章 实习区矿产资源概况

嵩山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岩浆岩活动较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该区矿产资源由明显的层控性,如煤、铝、黏土矿和山西式铁矿均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寒武系中产重晶石、方铁矿,登封式铁矿则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五指岭组。

嵩山式我国少有的几块古陆之一,也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嵩山矿藏赋存面貌已经基本清楚,成为嵩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登封还有交通方便、水源丰富和电力充沛等条件,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条件。

登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41种,主要有煤炭、铝矾石、石灰石、硅石、花岗岩、麦饭石等,仅煤炭储量就达31亿吨,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市)、100个电气化试点县(市)之一,1991年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铝矾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矾土基地之一。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它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在世界上各地质时期中,以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的地层中产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时代。煤的含碳量一般为46~97%,呈褐色至黑色,具有暗淡至金属光泽。根据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类。

登封地区出产的原煤为品位较高的无烟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矿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矿。在煤层地两端煤矸石中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

麦饭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产于地壳中的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质保健药石,是一种形似麦饭团粒太的岩石,含无机元素30余种。我国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麦饭石可作药用,明《本草纲目》中亦提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饭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劳等生物活性。

到目前为止先后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0余种,包括铝、铁、金、银、铅、锡、铌、镓、钽、煤、磷、灰岩、硅石、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白云岩、花岗岩、玉石、油石、莹石、云母、石棉、耐火粘土、瓷土、粘土、麦饭石、药石、焦宝石、石料、黄铁矿、大理石、板料、石英、蛇纹石、滑石、蛭石、叶蜡石等。

    其中金属矿产10种:黑色金属铁,有色金属铝、铜、铅、锡四种,稀有金属镓、锂、铌三种,贵金属有金矿和银矿两种;
非金属矿产27种:包括特种非金属水晶、云母、石棉三种;
冶金辅助材料熔剂用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四种,叶蜡石七种,耐火绝热石棉、蛭石、耐火粘土三种,建材水泥原料有大理石、花岗岩、灰岩、粘土四种,工艺美术材料玉石一种,陶瓷玻璃原料石英、长石二种,能源然料烟煤、无烟煤两种,药用矿石麦饭石、嵩山药石两种,矿泉水一种。

煤是登封县的一种优势矿产,市区内有登封煤田,东部跨新密煤田和禹县煤田。包括马鞍山(东边大部)、郭沟、新新、箕山、告城、卢店、大冶、弋弯(大平)、东施村、王庄(西边小部分)、扒村(西边大部分)王村、费庄、屈沟共14个井田(勘探区)

登封煤田属石炭二迭纪含煤地层,箕山以西连续出露较好,而告城和卢店多被红层(三叠纪和第三纪地星)掩覆,仅见零星分布为半掩盖型煤田,本区属华北型聚煤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含煤地层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的上石盒子组,总厚度为661.23米,含煤56层,分属九个煤组。

登封县铝土矿资源丰富,位居全省前列,县区内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12处,布局47个小区(矿段)遍布大冶、王村、告城、徐庄、白坪、大金店、送表、石道、君召、颖阳等10个乡镇。呈近东西向分布,延长50公里之多。

    区内铝土矿多作过矿查、普查、初勘、详勘等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资料丰富,研究颇详。铝土矿具有分布广,质量佳,储量丰富,含矿层稳定,但厚度变化大,矿体多呈透镜状产出等特点,铝土矿大部分已被地方开采利用。

 区内含铝岩系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其下与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O2X)灰岩、白云质灰岩,或上寒武统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等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盖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生物灰岩,含煤砂页岩,呈整合接触,含铝岩系厚度受基底风化剥蚀面地形和古岩溶地貌地控制,变化较大,厚3-79m,一般厚20m左右。

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根据沉积组合、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特征,嵩山地区的地史大体上可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震旦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四个发展阶段——即1800Ma前的陆核增生阶段,1800Ma前~680Ma前的华北统一路块形成阶段,680Ma前~205Ma前的华北地台形成—发展阶段,205Ma以来的华北地台破裂—解体阶段。

1.太古宙.这时地壳刚刚形成,薄而不稳,处于大海之中,海底有广泛的火山喷发,之后,火山活动减弱,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交替进行,至末期主要为浅海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形成的底层经过变质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登封群,在距今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嵩阳运动,使太古宇急剧褶皱隆起,引起海退。

2.元古宇.在此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沉积作用,在距今20亿年左右发生了中岳运动,使新沉积的地层发生变质,同时还使嵩山群和登封群一起发生强烈的褶皱隆起,使嵩山初步形成结晶基底。

3.古生代.广泛受到海侵,形成海相沉积层,寒武纪晚期有海退现象,末期时有短时的上升,发生沉积间断。到了中奥陶世地壳又平行下降,接受沉积。到了中奥陶世地壳上升遭受剥蚀,形成风化壳。到中石炭世以后,地壳上下震荡,形成海陆交相,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盛,为造煤提供了物质来源。

4.新生代.在喜马拉雅运动下嵩山强烈抬升,但不均衡,在新构造运动下,老构造又复活使山盆相间地貌更加明显,形成了一系列的堆积阶地和洪积扇。

第七章 结语

通过这些天的实习,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结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次实习当中发生了很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事情,那些将是我们一生用不尽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的回忆,显得弥足珍贵。同时让我们对梦想中的松松黄山有了一个详尽的了解,感受到了他的雄伟、壮观、秀丽,和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作为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让我们更加为我们拥有如此重要的“地史书”而感到由衷自豪和骄傲。我们也参观和游览的很多的名胜古迹如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观星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熏陶,同时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然而在这次实习当中无论是我自身还是我们这个班集体都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改正,引以为戒。知识的匮乏,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理解不深等等,不一而足。

安全问题,也是最最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安全意识,紧跟队伍,做到不落队,也不要走得太快,与队伍脱离,增强集体观念,不要到老师规定禁止的地方,也不要到危险的地方游玩,贪图一时快乐。

在此 向指导老师表示由衷敬意,感谢李老师、潘老师给我们丰富了许多知识,交给我们野外实习的经验。

参考文献:《普通地质学》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篇3

安徽省灵璧县姜山矿区

水泥用灰岩矿普查地质设计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

2009年8月3日

安徽省灵璧县姜山矿区

水泥用灰岩矿普查地质设计

任务书编号:

项目编号:

编 写 单 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安徽总队

项 目负责人:殷张明

编 写 人:殷 张 明

审 查 人: 黄 伯 良

总 队 长:许 国 礼

总 工 程 师:詹 建 华

提 交 单 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

提 交 时 间:2009年8月3日

正 文 目 录

第1章 前言 1

1.1 目的任务 1

1.2工作区位置、交通 1

1.3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

1.4以往工作情况 2

1.5本次设计工作简述 2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5

2.1 区域地质 5

2.2 矿区地质 7

第3章 矿体特征 10

3.1矿床形态、产状及规模 10

3.2矿石类型及质量特征 10

第4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要求 12

4.1工作布署原则 12

4.2 设计工作量及质量要求 12

4.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6

4.4矿床的可行性评价 17

4.5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17

4.6年度工作安排 17

第5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8

5.1 项目管理 18

5.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18


第6章 技术措施 19

6.1 质量保障措施 19

6.2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19

6.3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 19

第7章 资源量预算 20

7.1资源量预算工业指标 20

7.2 资源量预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20

7.3 资源量预算参数的确定 21

7.4资源量的分类 22

7.5资源量预算结果 22

第8章 预期提交成果 23

8.1 普查报告编制的基准 23

8.2 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23

8.3 提交成果时间 23


附图目录

序号         图名          比例尺 图号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任务

1.1.1目的任务

宿州市金慧水泥有限公司(甲方)拟建年产150万吨水泥厂生产线,急需寻找其生产建设所需之水泥用石灰岩原料矿产地,特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我队)对灵璧县朱集乡姜山至凤凰山一带水泥用灰岩矿进行地质普查工作,为该水泥厂的生产建设,提供的下一步地质工作依据。我队接受其委托,于2009年7月下旬派遣地质人员对该区进行了地质踏勘,同时充分收集了灵璧县一带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我队以往在本工作区北东约10公里处龟山矿区开展的灵璧石矿详查地质工作资料,编制了本普查地质设计。

1.1.2任务书的主要内容

本普查设计书中,对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工作区交通、地理条件以及矿权范围进行了详细说明,简略叙述了以往地质工作情况,重点阐明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工作区地质特征,对普查阶段的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技术质量要求、工作量及工程进展计划安排、完成该项目的各项具体保障措施以及预期提交的成果,均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1.1.3工作周期

计划自项目落实开始至报告提交共计需工作周期5个月,即150天。其中外业地质工作时间为90天,主要包括地质填图、地形测量、槽探、钻探施工编录及采样化验,内业时间为60天,主要包括各种样品的测试工作及报告编写、复制工作。实际工作周期,将根据合同要求,按期按质完成各项工作,提交相应普查地质报告。

1.2工作区位置、交通

工作区位于灵璧县城北约35公里朱集乡姜山至凤凰山一带,行政区划主要隶属灵璧县朱集乡管辖,本次工作拟定的探矿权边界拐点坐标如表1-1,拟定探矿权面积8.75平方公里。 

工作区交通较方便,工作区西约有3公里即有为灵璧县通往朱集的乡村公路,其路况较好,且自工作区有简易砂石道路与之相连,经此公路,工作区西至宿州市约55公里,北至徐州市约60公里。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



1.3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本区属淮北平原区,工作内平坦地形与低矮山丘相间,地势总体上中部高,周边相对较低。主要山丘为工作区中部的凤凰山及西部的潼山,地形最高143.9米,最低20米,最大高差123.9米。

区内人工沟渠纵横,一般呈南北、东西向排列,构成农田排洪网,为季节性水流。工作区西侧运料河经过本区,为一人工修建河道,其水流常年不断,可为矿山生产供水。

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9℃,最低月均(一月)气温为-0.4℃,最高月均(七月)气温26.8℃。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23℃。年日照时间2280~2440小时,年均降水量869毫米,年均无霜期208天。

本区经济尚欠发达,以农业为主,兼有养殖及采石业。农业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芝麻、棉花、花生等。养殖主要为奍羊,采石以开采灵璧石为主,少量建筑石子等。

本区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经济尚欠发达,开发灵璧石资源对发展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和条件。

1.4 以往工作情况

1974年4月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本区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大致查明了本区岩石地层及构造等地质特征,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资料。

1981年10月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安徽地质勘探大队(安徽总队前身)在工作区东北部青云山一带开展了灵璧石找矿工作,实测剖面3200米,并开展相应的槽探工程,提交《安徽省灵璧县青云山大理石矿找矿地质报告》。

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我队在工作区东北约9公里外的龟山一带开展了观赏石详查地质工作,并于2006年1月提交了《安徽省灵璧县龟山矿区观赏石(灵璧石)矿详查地质报告》。

1.5本次设计工作简述

我队在接受委托后,于2009年7月下旬,组织了地质技术人员,对工作区进行了踏勘地质工作,充分收集了前人地质工作中所取得的地质资料成果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探讨,最终着手进行了本设计的编

制,于2009年8月提交了《安徽省灵璧县姜山矿区水泥用灰岩矿普查地质设计》。根据本设计,预计工作区内水泥用灰岩矿333资源量约9594.4万吨。

第2章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2.1区域地质

按《安徽省区域地质誌》划分,本区大地构造隶属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北陷褶断带,灵璧台穹。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小区。区内地层较简单,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岩浆活动不明显。

2.1.1区域地层

本区基岩出露较少,以第四系覆盖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下统一套碳酸盐岩,第三系零星出露,总厚度约2321.2米。

2.1.1.1震旦系下统九里桥组(Z1j) 厚度304.6米

下部岩性为中厚层含粉砂质泥灰岩。

上部岩性为薄层至中厚层砂质灰岩夹厚层灰岩。

2.1.1.2震旦系下统四顶山组(Z1sd) 厚度342.7米

下部岩性为厚层灰岩,含白云岩团块及透镜状白云岩。

上部岩性为薄层至中厚层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

2.1.1.2震旦系下统倪园组(Z1n)

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Z1n1) 厚度278.0米

岩性为薄层至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

上段(Z1n2) 厚度93.5米

岩性为薄层至厚层含燧石结核泥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

2.1.1.3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Z1jd)

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Z1jd1) 厚度268.5米

岩性为灰白色至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少量同生角砾岩。

上段(Z1jd2) 厚度102.0米

浅灰色、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条带状灰质白云岩,燧石条带灰岩、微晶灰岩、白云岩。底部为石英细砂岩,顶部为叠层石灰岩。

2.1.1.4震旦系下统张渠组(Z1zh) 厚度377.7米

下部岩性为灰色至灰黑色薄层灰岩,紫红色页状灰岩,灰色至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灰岩。

上部岩性为中厚层至厚层白云岩。

2.1.1.5震旦系下统魏集组(Z1w) 厚度319.2米

岩性为青灰色、灰黑色、紫红色薄层至厚层灰岩、白云岩、叠层石灰岩,夹黄绿色、紫红色钙质页岩及泥灰岩。

2.1.1.6第三系上新统(N2) 厚度﹤5米

岩性为杂色石灰质角砾岩、胶结物为红色粘土及胶磷矿、铁锰质等。

2.1.1.5第四系全新统(Q) 厚度0-230米

岩性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夹少量钙质结核。

2.1.2 区域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中等发育,因地层出露呈零散状,褶皱和断层均呈不完整或不连续状出现。

2.1.2.1 褶皱

本区褶皱主要为九顶山复向斜,属印支期~燕山早褶皱,包含九顶山向斜、渔沟背斜及周圩背斜三个次级褶皱。其中以九顶山向斜较完整,周圩背斜、渔沟背斜多被掩盖。

a.九顶山向斜

该向斜位于九顶山复式向斜的西侧,其核部地层为魏集组(Z1w),两翼为张渠组(Z1zh)至倪园组(Z1n)各组地层组成。轴向60°,南部开阔,被第四系所覆盖,西部被朝阳集断层切割,轴长约20千米,北翼仰起端地层倾角变化较大,约15°~45°左右。北段东翼倾角50°,西翼15°。轴面向东倾斜,中段东翼倾角26°,西翼45°,轴面西倾。因此,该向斜为斜歪旋扭褶皱,且具压扭性。

b.周圩背斜

位于九顶山复向斜北东北部,轴向50°,轴长4.5千米,核部地层为倪园组(Z1n)组成,翼部由九顶山组(Z1jd)至魏集组(Z1w)组成,北西翼倾角24°~30°,南东翼倾角40°~50°,轴面略向东倾斜。

c.渔沟背斜:位于九顶山复向斜东南部,轴向60°,轴长12千米。核部由张渠组(Z1w)组成,翼部由魏集组(Z1w)组成,北西翼倾角13°~25°,南东翼倾角10°~36°,属近对称状背斜。

2.1.2.2 断层

本区基岩呈零散状出露,出露面积不大,发现的断层不多,规模不大。根据断层延伸方向,可分为北西向、东西及近南北向三组。前者为横向断层,后二者分别为斜向断层。长度一般数百米,少数达2千米以上。断层性质以正断层为主,少数平移正断层。

2.1.3区域矿产

本区矿产主要有灵璧石、大理石、水泥石灰岩及冶金熔剂白云岩等。

a.灵璧石:主要产于龟山~九顶山一带,也产于其他区域。矿体形成于九顶山组上段上部、张渠组中段及魏集组下段分布区。目前灵璧石主要以自发无序季节性开采为主,但已形成一定的开采能力和规模,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b.大理石:本区已开采并进行不同程度地质勘查工作的大理石矿共有两处,一为耳毛山大理石矿,一为青云山大理石矿。耳毛山大理石矿位于朝阳镇南西耳毛山一带,矿体产于魏集组上部,为紫红色厚至巨厚层富含迭层石灰岩,商品名“红皖螺”,其饰面板材以艳丽的色彩、美丽而独特的迭层石图案成为饰面石材中的知名品种,已开发多年。青云山大理石矿位于渔沟镇东青云山一带。矿体产于张渠组,中厚至厚层灰岩,商品名“磬云黑”,其蚀面板材以其色泽黝黑光泽、质地细腻而成为饰面石材中的优质品,如今也用来加工各种工艺品及日常用品,也颇受市场欢迎。

c.水泥石灰岩:位于九顶山、火焰山及凤凰山一带,主要为九顶山组下部厚层灰岩及张渠组中、下部薄~厚层灰岩。其MgO含量低、CaO含量高,为良好的水泥石灰岩矿。

d.冶金熔剂白云岩:位于火焰山西部等处,产于张渠组上段厚层白云岩。其MgO一般在18~21%之间,达到工业要求。

2.2 矿区地质

2.2.1地层

工作区内以第四系隐覆区居多,岩层主要出露在工作区西北潼山一带及工作区中开合山、凤凰山一带并向北东方向延伸,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统张渠组(Z1zh)。

2.2.1.1震旦系下统张渠组(Z1zh) 厚度377.7米

张渠组下段(Z1zh1):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部开合山至凤凰山一带,出露于山体及地势较高处,呈长条状,自西南向东北展布。岩性:灰色薄层灰岩,微晶结构,薄层状构造,局部呈页片状,岩石致密性脆。矿物组成以方解石为主,少量泥质、有机质等。方解石以微晶结构为主,部分为泥晶,含量大于90%。

张渠组上段(Z1zh2):仅见于工作区西北部潼山一带,出露范围小,岩性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白云岩,细晶结构,厚层构造,矿物组成以白云石为主,次为方解石,少量褐铁矿。白云石呈半自形粒状,可见聚片双晶,以细晶为主,粒径0.20~0.28毫米,少量微晶状,粒径0.03~0.04毫米,含量约75%左右,方解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以细晶为主,少量微晶结构,粒径0.03~0.21毫米,含量约25%左右。可见次生方解石细脉。

2.2.1.2第四系全新统(Q) 厚度0-26米

工作区第四系分布广泛,主要由棕红色、棕黄色粉砂质粘土组成,一般向上含砂明显,底部一般含有少量钙质结核(砂姜块)及铁锰结核。钙质结核:灰白色、浅黄色、姜块状,大小1~3厘米居多,含量约5~15%;
铁锰结核呈棕褐色,多呈圆形,大小2~5毫米,含量5%左右:该层顶部具少量含腐植质粘土,厚0.3~0.5米。

2.2.2构造

工作区构造体系隶属于九顶山复向斜东南部之次级构造渔沟背斜东翼,工作区内构造简单,其表现形迹主要为一向北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一般341°左右,,倾角8-27°,平均倾角15°。沿走向,倾向局部可见地层有柔皱现象。

区内断裂构造不太发育,仅在工作区中部发现断层F1。该断层出露长约600米,为一平移正断层,断层总体走向280°,倾向南,倾角56°。

区内节理裂隙较不发育,岩石总体上完整性较好。

2.2.3岩溶

矿区内主要有灰岩岩层及白云岩层两种,其岩溶特征各不相同。灰岩区岩溶较强,白云岩区岩溶较弱。岩溶洞隙一般被粘土所充填,含少量钙质结核(砂姜块)。

灰岩区岩溶:覆盖区灰岩岩溶比裸露区发育强烈。覆盖区岩溶主要发生在基岩面附近,向下渐弱。在基岩面,岩溶主要呈溶蚀沟槽,其次为层间溶隙及溶洞溶隙。溶蚀沟槽一般宽5~20厘米居多,深10~30厘米,主要沿上岩层面倾斜方向发育,蜿蜒曲折延伸;
层间溶隙为基岩面附近相邻岩层间沿层面发育的溶隙,呈斜面状,向下渐弱,宽5~20厘米,一般为沿下伏岩层的上层面溶蚀而成,溶隙上层面一般保持原状并有棕红色、棕黄色钙质附着(钙华)。基岩面以下,岩溶以溶洞溶隙为主,大小一般5~30厘米居多,大者可达1米以上。裸露区基岩面岩溶一般以圆滑状为主,溶蚀沟槽平直、宽缓。

白云岩区岩溶:覆盖区基岩面粗糙,“刀砍”纹明显,溶蚀沟槽不明显。裸露区基岩面呈崩解状或“刀砍”状,溶蚀现象不明显。白云岩表面溶蚀现象不明显,溶洞溶隙不甚发育。

第3章 矿床特征

3.1矿床形态、产状及规模

本区水泥灰岩矿层主要赋存于震旦系下统张渠组下段(Z1zh1)地层中,矿体走向长2000米,倾向露头宽596-1074米,平均宽度822米。矿体厚度89-278米,平均厚度为199米。

矿床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且随地层绕曲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岩层产状305°-19°∠8°-27°。

3.2矿石类型及质量特征

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粒度大小等特征,确定本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主要分为泥晶灰岩。矿石呈灰黑色,少量灰、深灰色,以薄层灰岩为主,局部为中厚~厚层灰岩。泥晶结构,层理构造。微细层理较发育,部分岩段可见微层理及缝合线,微层理一般与岩层面平行,部分呈斜交状。矿石中矿物组成:以方解石为主,少量泥质、有机碳质、铁质等,偶见白云石等。方解石以泥晶粒状为主,粒径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篇4

嵩山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王露

班级:

地理科学12级2班

学号:

学院: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导师:

江富建 蒋国富 罗勇

日期:

2013年 5 月 4 日


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实习目的

1、认识和鉴定三大类岩石及矿物。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初步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及鉴定标志和方法。

2、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褶曲、断层、节理的方法。

3、了解各地质时代的地层,了解和掌握从太古代到新生代地层的名称、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

4、运用地质理论,认识地质现象,认识典型地貌,锻炼野外工作能力。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6、收集第一手资料,能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7、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8、了解实习区各种矿产的特征、成因和用途。

9、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2节 实习意义

1、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地质和自然地理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使用地质锤、指北针、放大镜。练习地质素描图画法等。

3、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过的地质知识,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地质构造,分析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自然地质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

5、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践联系书本,活化课本知识。

6、实习过程采取分组合作形式进行,培养团队与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增深同学间的感情。

7、了解关于嵩山地区的文化,三教的不同理念。

8、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9、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了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介绍嵩山地质公园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登封市,总面积464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公园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暖适中。公园属中低山区,但由于气候条件好,动植物种类颇多。目前,森林覆盖率26.7%,用材植物338种,野果植物有89种;
药用植物1046种。还有部分重要的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自西向东横跨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和五指岭诸峰,群山耸峙、拔地腾霄、层峦叠嶂、气势磅礴。主要地质遗迹为出露完整的地层系统、三次前寒武纪区域性地壳运动的不整合界面和相关的构造遗迹。嵩山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学文化被当今地质界称之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已名副其实。

经地质科学界权威认定,早在25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代,当华夏大地还沉浸在浩瀚的海洋深处时,地球早期的火山运动和地壳运动就已经造就着巍巍嵩山。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如同一幅专门绘制的“五代同堂” 画卷,这里流水地貌随处可见,岩溶地貌相当典型,山岳地貌十分壮观,动植物、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均有存储。

嵩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古陆南缘,在公园范围内,连续完整地露出36亿年以来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层层序清楚,构造形迹典型,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嵩山主峰地区的玉寨山、峻极峰、五指岭、尖山等,多为石英岩组成,加之构造运动所致,使诸峰在400m标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险峻清秀,奇峰异谷遍布全区,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

区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命名为嵩阳运动)、18.5亿年(中岳运动)和5.7亿年(少林运动)三次前寒武纪全球性地壳运动形成的沉积间断和地层角度不整合界面遗迹,中岳运动塑造了嵩山构造地质体的雏形,为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原始条件;
燕山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局为现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在不断隆升中经受剥蚀,断层碎裂带成为隘口;
破碎的节理、裂隙形成形状大小、深浅不同的峡谷;
产状直立的石英岩被剥蚀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悬崖。形成隆、陷、褶、断等地壳表面构造类型与环、线、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积建造受运动影响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场,是对游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宝库。

五世同堂

嵩山是地球的宠儿,在30亿年前就有灼热的岩浆喷涌,从茫茫大海中冒出陆核或小陆块,诞生了最初的嵩山,显示了地球成陆时代的来临。在以后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嵩山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在不足400km2的范围内坦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被地质界誉为“五代同堂”。

嵩阳-中岳-少林运动

嵩山地区保存着嵩阳、中岳、少林、加里东、燕山等构造运动的地质遗迹。特别是在不足20km2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所形成的前寒武纪的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1、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2、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3、少林运动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在地球形成的46亿年,嵩箕山系有36亿年的沧桑变迁史。距今36亿年~32亿年的太古宙太古代开始,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中基性和酸性熔浆的火山喷发与侵入,堆积了花岗质岩石约4倍于緑岩的陆核基底。所以嵩山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第四节 嵩山的历史文化

嵩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嵩山被称为外方山。《禹贡》孔颖达正义:“嵩高山在颍川崇高县,古文以为外方。”《汉书 地理志》:“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庙,古文以为外方山也。”到了东周时期,依《诗经 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句,改外方山为“嵩高”,亦称“崇山”。《尔雅 释山》:“山大而高,崧;
山小而高,岑。”晋郭璞注:“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对于为何改名嵩高山,《白虎通》云:“中岳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山。”又《国语 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嵩山被定为中岳,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在夏商时,嵩山就被称为是中国的中心。据《周礼 地宫司徒》及唐徐坚《初学记》载,西周时周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于嵩山测日影,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于是定嵩山为地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嵩山不仅地处中州,同时成为京畿之地,其地位也同时提高。源于夏商之时的四岳名山,由于嵩山邻近京都,便被命名为中岳,从而中国有了五岳的雏形。《史记 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后经战国到汉代,五岳最终确定,并被固定下来。《尔雅 释山》:“嵩高为中岳”。《史记 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许慎《说文》:“嵩,中岳嵩高山也。从山从高,也从松。”

嵩山在古代,晋代之前以太室山为嵩高山,称中岳。《史记 封禅书》:“中岳,嵩高也。”又《史记 封禅书》:“太室,嵩高也。”《汉书 地理志》:“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后汉书 地理志》:“阳城,有嵩高山。”注云:“《山海经》为太室之山。”而《晋书 地理志》未言嵩山为何,但晋戴延之《西征记》:“东为太室,西为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合而言之嵩高,分而言之二室。”由此,两晋时少室山也被列入嵩高山,与太室共称中岳。但在隋唐时,虽然少室山被列入中岳,但习惯还沿用汉时的说法单指太室山为嵩高山。《隋书 地理志》:“嵩阳有嵩高山、少室山、颍水。” 《旧唐书 地理志》:“河南道名山三崤、少室、嵩高。”唐代之后太室和少室为中岳基本固定下来。

太室山和少室山自古有多种称谓和写法。太室山除古时称外方,西周后称嵩高外,“太”还写作“泰”。《山海经》即作“泰室”。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建于中岳庙前的石阙,亦名“中岳泰室阳城神道阙”。此乃古时“泰”和“太”通用之故。东汉以后太室山的“太”字不再使用“泰”字。少室山的名字更多。少室又名负黍山。《郡国志》:“少室,一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南,故因山以名城。”少室又名黍室。罗泌《路史》:“一名黍室,亦称御砦。”金代因宣宗曾屯兵其上,故金以后又称少室山为“御寨山”。《金史 地理志》:“少室山,置御寨其上。”但傅梅《嵩书》、叶封《嵩山志》、景日昣《说嵩》皆把御寨的“寨”字写成“砦”,而称“御砦山”。此“砦”是“寨”的异体字,当地群众亦皆把“寨”称为“砦”。少室又名季室。《嵩书》:“少室,在太室之西稍南,相去十七里,一名季室。”

少室山古代还有“九鼎莲花寨”和“九顶莲花山”之称,就是说少室山九座山峰从远处望去似九瓣莲花。此名由来已久,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瞻少室兮若莲。”明袁宏道《嵩游记》:“土人曰‘九鼎莲花寨也’。” 少室山的北部,一道山沟将其分为两段,沟西高大的部分当地群众称为“大寨”,沟东较低而小的部分称为“小寨。

太室山和少室山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三种解释,其一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之名是因山多石室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潘岳《关中记》:“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道士多就之,可以避世。”因太室雄壮于少室,故高大的名太室,较小的名少室,即太室大,少室小之意。《嵩岳志》、《嵩书》、《嵩山志》等皆采用此说。另一种关于太室山、少室山名字的由来源于民间大禹治水的传说。《尔雅》注云:“太室山,禹所名也。”又据《淮南子》所载神话故事说,大禹治水通轘辕山,住于太室山下。禹治水化为熊,其妻涂山氏见之羞而归太室山下化为石。民间又传说,其第一任妻子去世后,涂山氏家族的一个妹妹又嫁给禹,住于少室山下。大禹在嵩山治水成功后,为纪念其妻涂山氏姊妹二人,大禹便将其第一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太室山,第二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少室山。室,即妻子。《礼记 典礼上》:“三十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太室、少室之名的第二种解释,不见正史,但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且影响超过第一种。太室、少室名字来历的第三种解释是说“室”即“藏”的意思,即嵩山在五行中属土,它蕴藏了天地间的阴阳、四时和风雨,故名室。此说出自景日昣所著《说嵩》一书:“室之为言藏也。嵩当土中,天地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故称室焉。”景氏以为此说才是嵩山二室名字的真正起因。然景氏之说过于玄奥,采用者甚少。

嵩山的名字在西汉时曾更名为“崇高山”。据《汉书 武帝纪》、《汉书 地理志》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改“嵩高山”为“崇高山”,并置崇高县作为奉邑。关于为何改“嵩”为“崇”,《史记 孝武本纪》张守节正义云:“颜师古曰:‘以崇奉嵩高山,故谓之崇高也’。”到了东汉熹平五年(176年),应中郎将堂溪典的奏请恢复“嵩高山”之名。《后汉书 孝灵帝纪》:“(五年)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又《后汉书 孝灵帝纪》注:“《前书》《汉书》)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东汉观》曰:‘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 。”嵩高山之名沿用到隋唐时,有时出现简称嵩山,到元后后元代时,省去“嵩高”中的“高”字,直称“嵩山”。《元史 地理志》:“登封,中岳嵩山在焉。”自元代之后到现在,一直使用“嵩山”之名,或加“中岳”称“中岳嵩山”。

嵩山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至今华夏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嵩山早在远古时不仅是名山,也是皇帝经常巡游和狩猎的地方。华夏始祖黄帝就曾多次巡游嵩山。

《史记 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又据杨雄《河东赋》云,帝尧也曾游于嵩山。又据《史记 封禅书》载,虞舜曾巡狩五岳,并制定五载一巡狩之制度。大禹之时,嵩山下的阳城则为其都城。《汉书 地理志》臣瓒注引《世本》载:“禹都阳城。”《孟子 万章上篇》:“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国语》韦昭注:“夏居阳城。”古本《古书纪年》:“夏后氏,禹居阳城。”20世纪70年代,在嵩山的考古也证实嵩山脚下阳城的王城岗为夏代早期都城遗址。又据《淮南子》载,大禹曾在嵩山治水,凿轘辕关。《淮南子》还记载了具有神化色彩的“闻鼓饷夫”的故事。又据《竹书纪年》载,夏代第5代国君少康曾居于嵩山脚下的纶氏(今颍阳)。又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也曾游太室山。除帝王外,上古隐士许由、巢父,西周的周公旦、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等也都在嵩山留下足迹。

嵩山自古就是祭祀和封禅的圣地。《史记 封禅书》:“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又《封禅书》云:“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由此可知自秦代以前帝王都一直祭祀嵩山。在历代的活动岳祭中对嵩山影响最大的当是汉武帝和武则天。

据《汉书 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嵩山,因闻“山呼万岁”之声,下令扩建祭祀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为崇高县,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职奉祀太室山。从此之后,嵩山威名远扬。汉代之后到清朝,共有50多位皇帝亲至或遣使祭祀嵩山。其中亲至者有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武则天、清乾隆等。汉武帝之后对嵩山产生重大影响的祭岳当属女皇武则天。

据《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及《旧唐书 礼仪志》载:武则天一生共8次祭游嵩山。其中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在中岳嵩山举行的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最为引人注目。是年,武则天率群臣浩浩荡荡开赴嵩山。女皇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上筑起“登封坛”,举行禅祭上天的大典,并加封中岳,尊岳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这是五岳中第一个被封为“帝”者。同时还加封岳神之配偶天灵妃为“天中皇后”,还自撰了自我歌功颂德的“大周升中述志碑”立于嵩山之颠。之后,武则天又率众在少室山下筑“封祀坛”,封禅少室山。礼毕,女皇颁诏书,大赦天下。为纪念其封禅的业绩,武则天特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同时,将嵩山下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女皇“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

嵩山是中国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汉代以前这里就是以神灵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的重要活动地区。东汉道教兴起时,嵩山就是其重要的发源地。据《列仙传》载,东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遇神人指点,在石室中寻得《黄帝丹经》,并在山上筑坛炼九丹。此载虽说有些神异,但至少说明嵩山是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道教兴起后,建于先秦的中岳庙便成为道教重要的传播圣地。北魏时,道教宗师寇谦之居嵩山30余年,并在此创立北天师道,由此嵩山乃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首先落迹的地方就是嵩山。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中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法王寺在嵩山建成。到北魏时嵩山成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寺蔚然成风。嵩阳寺、少林寺、嵩岳寺、道场寺、升道寺等相继在嵩山建成,其中少林寺是中国 禅宗的发祥地。之后相继建立的寺庵多达百余座。会善寺、永泰寺、龙潭寺、龙泉寺等等都是知名的佛教寺院

被称为古代三大宗教之一的儒教,在嵩山亦颇盛行。建于五代、兴于宋代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儒家理学的重要传播地。宋代理学大师程颐、程颢在此讲学,使书院声名远播。由此,在中国来说,三教文化每个都兴盛、每个都有特色的地方,惟有嵩山。而三教文化也成为嵩山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五节 实习路线

路线一:中岳庙→登封大背斜

时间:2013年4月21日上午

天气:多云转晴

地点一:中岳庙后2000米小山沟

实习内容:嵩山大背斜,近距离的观看真实的大背斜,高度:75米左右;
宽度:230米左右;
倾斜背斜(左侧缓,右侧较陡)成为小山丘。判断背斜的依据(中间老,两翼新),了解大背斜的岩石组成,岩石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厚层状)保留了原岩性质(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指示当时浅海环境。以及产状(走向、倾向、倾角),了解张节理、剪节理。

嵩山大背斜素描图

地点二:中岳庙后沟

实习内容:石英岩。嵩山主要的岩石是石英岩,因此这里的石英岩又叫“嵩山石英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是由属于沉积岩的石英砂岩变质而来的。

1、嵩山石英岩(形成于中远古代时期,是石英砂岩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变质形成)指示原始浅海环境。

2、岩石性质:颜色多为灰白、青灰色,表层褐色是风化结果、表层黑色是形成的磁铁矿;
矿物成分为石英、云母、磁铁矿等;
隐晶质细粒结构;
构造为致密块状。

3、石英岩是由沉积岩变质而形成,因此具有层理特征。

石英岩标本描述: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华后呈浅褐色

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长石、云母和磁铁

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硬度为莫氏7度左右

石英岩图

地点三:黄盖峰后面

实习内容:千枚岩

1、形成原因:由于受到定向压力导致矿物成分定向排列;

2、岩石性质:颜色银灰色、偏白等,风化后呈黄褐色;

3、矿物成分为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

4、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比较疏松。

千枚岩标本描述:颜色:银灰色

矿物组成成分:云母、石英、钠长石

结构:细粒鳞片变晶结构

构造:片理构造

路线二:玉皇庙断层

时间:2013年4月22日上午

天气:阴有小雨

地点一:玉皇庙西200米左右

实习内容: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关系

岩浆作用与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温压条件与岩浆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关系。岩浆是一种炽热的,具有极强活动力的熔融体。通常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岩浆形成时,与周围环境处于平衡状态。但一旦岩石圈发生破裂或产生压力差,平衡被打破,岩浆就会上升。由于受到上覆地壳的挤压,一部分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结晶,一部分可以达到离地表较近的浅处较快冷却结晶,或者冲破地壳以火山的方式喷溢出来迅速冷却。岩浆上升的过程中慢慢的冷却并与周围的岩石融合,这种现象就叫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

在地下相当深处(3公里以上)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深成侵入作用其结果是形成深成岩体。深成岩体处于压力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冷凝过程可以上百万年计,故往往形成结晶良好、颗粒粗大的岩石其主要产状有岩基、岩株等。

在地壳浅处(3公里以下)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浅成侵入作用。这种侵入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或层理以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浅成岩的规模较小,冷却较快,所以常常形成结晶颗粒较细或大小不均的斑状结构。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岩脉等。

俘虏体:岩浆因为高温高压,在遇围岩是发生融烧,未完去昂融化的围岩掉进岩浆中冷凝凝固成俘虏体。

地点二:玉皇庙——耿庄断层

实习内容:观看玉皇庙断层,了解断层整体,判断断层面的依据;
鉴定浸入断层、侵入断层带、侵入接触关系的依据;
了解岩层侵入与围岩接触的关系以及浅成侵入体与深成侵入体的区别方法;
了解接触带和捕掳体;
了解断层性质,判断断层的上盘下盘,如何鉴别断层(通过破碎带处的岩石、地貌、岩性的差异以及断层面的标志:擦痕、阶步、镜面),学习罗盘的使用方法和如何使用,采集了砂砾岩标本,最后绘画了玉皇庙断层地质剖面图。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
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
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
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
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接触关系是花岗岩侵入石英岩,上盘中生界二叠系石盒子组,下盘为古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石英岩 地质时期为元古代与中生代。

断层标志: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 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9、有阶步。

罗盘的使用:短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右边气泡居中再读数(倾向);

罗盘完全打开,下盘有刻度的长边贴着断层面,拨动月牙状机关使水气泡居中,气泡下的线上的白点所指数值即为倾角。

断层素描图

地点三:玉皇庙西

实习内容:观看砂砾岩,以及其组成部分,采集相应标本。

砂砾岩标本描述:颜色为红褐色,为沉积碎屑岩。

成分为砾石、红色连接物及少量细砂。

碎屑结构,层理构造。

路线三:嵩阳书院→逍遥谷

时间:2013年4月23日上午

天气:多云

地点一:嵩阳书院东100米左右,太室山南麓脚下

实习内容:洪积扇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流水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这里的洪积扇由南到北坡度均匀。

形成原因:1风化碎屑多;
2降水量少但是变化量大。

特征:物质构成大小混乱,主要是由大砾石组成,因此搬运距离近,所以大砾石的棱角还能看见,物质组成间空隙大,因此流水容易流失,地下水位就离地表远。

地点二:逍遥谷

实习内容:辉绿岩和片麻岩的接触关系、岩性以及结构。

1、接触关系:辉绿岩侵入片麻岩中

2、岩性:辉绿岩是浅成岩,表面风化颜色是黄褐色,新鲜面颜色是深绿色,是辉绿结构。辉绿结构:斜长石搭架中有辉绿石。辉绿岩是岩浆岩,以为有辉绿结构,因此称为辉绿岩。片麻岩呈条带平行状,片麻结构,张节理(结构节理):在挤压作用下定向排列。冷凝节理非构造节理。

3、结构:辉绿岩——辉绿结构;
片麻岩——片麻结构

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

辉绿岩标本描述:所采集到的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

成分为富钙斜长石,辉石及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

细粒结构,板状构造

条带状混合岩标本为褐色、灰色、白色,成条带状排列成分主要为长石、云母、石英等

粒状变晶结构,板状构造。

路线六:教练场花岗岩——耿庄

时间:2013年4月23日下午

天气:晴

地点一:日军侵华飞机场

实习内容:花岗岩的岩性特征及常见花岗石生活常识

一、岩性特征(从地质学角度)

1常见颜色:(石英含量多)灰白色、(钾长石含量多)肉红色

2矿物成分:最主要是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石英;
次要的是角闪石(绿黑色)、云母(黑、白、金)磁铁矿

3结构:典型块状构造

二、常见花岗石生活常识

各种岩石在风化后的颜色、特征不一样。花岗石中主要的长石风化成高岭土、黏土。风化表面多为灰白色,无棱角,土壤贫瘠。要想美观就用颗粒大的花岗岩,要想使用就用颗粒小的,例如厨房操作台上就用颗粒小的。

地点二:飞机场西小山坡

实习内容:麦饭石

麦饭石是一种特殊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地质特征、特异功能、质量评价、开发利用和产品市场等方面都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麦饭石及其系列产品已开

始生产,并已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医药、化妆、农牧渔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

新鲜岩石为浅灰色、风化后为淡黄白色,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且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具片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40%~50%)、钾微斜长石(30%~35%)、石英(25%~35%)、黑云母(5%)、角闪石(1%~2%)另有少量金云母、绿帘石、石榴石(1%)。

麦饭石对有害有毒元素的吸附性能,是评价麦饭石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路线五:陈楼化石群→颍河地貌→山夷平面

时间:2013年4月24日上午

天气:晴

地点一:大金店乡

实习内容:粗粒砂岩

粗粒砂岩标本描述:颜色:新鲜面灰白色、青灰色;
风化后是黄褐色

组成矿物成分:90%是石英

结构:长石结构、粗粒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因为粗粒无定向排列)

地点二:大金店乡——陈楼村

实习内容:化石

实习所在地区地层间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层时期是石炭纪,下层是中奥陶纪,中间缺失了地层。奥陶纪前期此地为浅海,奥陶纪晚期地壳开始上升,出现海面,形成陆地环境。缺失了石炭纪下期的地层,纪留级、泥盆纪和下石炭纪的地层也即期间地壳一直上升。在C2期地壳有重新下降,又变成浅海环境,因此有沉积了一层石炭岩。

采化石标本(次石炭纪的化石是生活在浅海中的生物)

腕足类化石:指甲大小,像贝克,有贝壳上的花纹。

珊瑚类化石:单个生物。

筳类化石:形状是圆的或椭圆的,有网状结构。

海百合:石炭纪二叠纪繁盛,棘皮动物门,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棘皮动物:前寒武出现,古生代繁盛,辐射对称,面上有凸起。

地点三:岐山

实习内容:

一、黄土地貌

分布地区:主要在河南(三门峡、洛阳等)

黄土标本特征:颜色:黄色

结构:疏松(含大量碳酸钙,放在水里会冒泡)

黄土地貌剖面侧拍图

图片描述:①有废弃窑洞若干,黄土直立性良好;
②近距观察,土层中空隙较大;
③湿陷性良好,说明形成时气候干旱;
④黄土沉积中有明显的砾石夹层,说明第四纪干湿变化明显。在黄土层中有废弃窑洞若干,可以看出黄土的直立性好,节理发育,其中有几层大小不同的砾石层,为流水作用的结果,反应了当时当地气候发生的强烈的干湿变化。

二、单面山

一般单面山岩层倾斜角是35度左右,实习地单面山的倾角是30度。岩层单向倾斜由北向南,坡向较陡,呈东西走向。节理发育易形成单面山。

三、细粒砂岩(平顶山岩)

细粒砂岩石二叠纪时期的。风化面是黄褐色,新鲜面是灰白色。是硅结物。可以用来盖房子,还可以雕塑。

细粒砂岩标本描述:又称平顶山砂岩,学名长石石英砂岩

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和粘土矿物。

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地点四:大金店镇

实习内容:颍河地貌

颍河属于淮河支流,南边是岐山,北边是嵩山。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

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 河谷底部( 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 谷坡的地形。阶地由 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 二元结构。河流阶地是在相对

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 气候阶地;
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此处河流阶地可以分为3个阶地。1一级阶地(靠近河漫滩):位上有房屋,洪水达不到。在颍河左岸。2二级阶地:比一级阶地高。3三级阶地:比二级阶地更高,在颍河右岸。

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上河床相堆积,物质颗粒大。下河漫滩相堆积,物质颗粒小。颍河上部是河漫滩堆积,下部是河床堆积。

阶地形成的原因:地壳有间接性的抬升。

颍河二元结构素描图

地点五:嵩坪山庄

实习内容:平原地貌

地壳表面比较平坦,抬升快且有流水侵蚀,快速抬升到一定高度稳定形成高原,流水开始侵蚀高原平面形成河谷、山脊,高山的相对高度降低形成丘陵,在降低形成平地,然后在降低形成准平原。

准平原是指地壳隆起后若能获得较长时间的稳定,或仅有轻微的地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 气候阶地;
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广义夷平面:地壳再次上升一定高度稳定或,流水侵蚀,河谷和河谷有分水岭,此分水岭顶部较平坦。

狭义夷平面:广义夷平面地壳抬升后被流水侵蚀后剩下的平面。海平面越高的夷平面形成的越干旱,保留的夷平面越小。

实习区夷平面有4级:一级:1300—1500米 (北边是少室山、太室山)此夷平面称为嵩山夷平面;
二级1000—1200米(南边岐山);
三级:600—800米 ;
四级:350—400米

路线五:少林寺→三皇寨

中国禅宗发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少林寺图


第二章 嵩山地区地理概况(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第一节 位置

嵩山,北依黄河,南临颖水,西起龙门,东至新密白寨,地处九州和五岳之中,故称中岳。嵩山自然景观优美,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山体从东至西横卧,故有“中岳如卧”之说。嵩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30′-113°34′,北纬34°24′-34°42′之间。

第二节 地形

中岳嵩山横跨荥阳、新密、巩义、登封、伊川、洛阳等市县,全长60多公里。主体部分在登封境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的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少室山主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两山各有36峰,合成嵩山72峰。嵩山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即“北部山地丘陵区”;
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其中丘陵主要为黄土丘陵;
南部为山地丘陵区,山地主要以箕山为主,丘陵一般为200~300米,颍河沿岸有较宽的河漫滩和三级阶地。嵩山地区平原较少,只有颖河河谷阶地处有少量平原。属于伏牛山系,中低山区,北高南低。

第三节 气候

嵩山地区地处北温带南沿,属暖温带的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山上山下差4-5°,寒暖适中。据登封市气象站资料:全年向阳面平均日照2275小时,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可达40.5℃,最低为-15.5℃。年均降水量563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山地对降水影响比较大,降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蒸发量为1300毫米,相对湿度60%。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频率18%,其次是西北风,频率15%,平均风速3.0米/秒,春秋多风沙。

第四节 水文

嵩山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北黄河,南颍河,山间水系发育。河网密度大,地下水丰富但是埋藏较深。以嵩山为分水岭,北坡流至黄河(黄河水系),南坡流至淮河(淮河水系)。区内主要河流为嵩山南麓的颖河,属淮河水系,区内长30余公里,两岸支流呈羽毛状向东流入白沙水库。区内有小型水库十余个,水资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水。

第五节 土壤

嵩山地区的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黄土三种类型。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上,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黏化过程,淋溶过程和较旺盛的小循环过程,部面厚薄不一,砾石含量有高有低。褐土主要分布在岗地区,低山丘陵和颍河谷地两侧高地,具有明显的黏化过程和钙化过程。潮土多分布在颍河谷地两侧的低阶地上,呈长条分布,地势平坦。

人文地理

近年来,登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四新联建”战略,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力求“做好两篇文章,实现两个转变”,打造“实力登封、生态登封、文化登封、和谐登封”,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亿元,增长22.3%;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9亿元,增长39.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增长12.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8.4亿元,增长3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895元,增长8.4%;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4366元,增长10.9%;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亿元,增长16.9%。

中原经济区

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登封市在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占地面积逐年扩大,90年代总人口数为55万,1990年GDP为128831万元,嵩山地区旅游收入为120亿。登封工业不发达,基本上为加工工业但不在登封市区内,多分布在登封周边地区,在芦店,主要为煤矿业。这里有大量铁矿,铝土矿,花岗岩矿加工工业,但规模都不大。登封交通发达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很是方便。登封为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用于灌溉的土壤不多。粮食类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经济作物有烟叶。登封地区峰峦叠嶂、寺庙林立、古迹众多,有吸引游客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少林寺等众多旅游景点,因此旅游业发展迅速,1990年年接待游客人次为10万,现在年接待人次为2亿。

农业:

登封为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用于灌溉的土壤不多。登封地区的经济上农业以小麦,玉米和豆类为主,辅以烟叶。

工业:

登封市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铝加工、电力为主导行业,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是登封市的工业支柱。登封市现有工业企业单位52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规模以下企业411家,个体经营工业企业4619个。

旅游业: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登封市现有文物古迹112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6处,居全国县(市)之首,是著名的“文物之乡”。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包括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少林寺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有中岳嵩山、三皇寨、卢崖瀑布、九龙潭、石淙河、白沙湖等,形成了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8个旅游线路。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登封旅游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5%;
门票直接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社会效益超过45亿元。

交通:

位于京广-陇海铁路、京珠-连霍高速交汇处,区内北、东和西侧为陇海、京广、焦枝等铁路交通大动脉。地方铁路郑州—新密—登封—汝州线横贯全区。有国道公路一条,地方建公路网密布,郑州—少林寺—洛阳高速公路、登封—许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由郑州、洛阳、开封和许昌可直达本区。登封地区运输以公路为主,郑州—少林寺—洛阳高速公路从境内中心穿过,与周边各县、市区内各乡及实习地点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在本区北面及西南分别有陇海和焦柳铁路和登封铁路,加强了区内同全国各地的联系。交通状况总体较好。

第三章 嵩山地区地质特征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嵩山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华北地台南缘,五世同堂,三动隆升。三大岩类齐全,褶皱、断层发育。

嵩山位于华北古陆块南缘,嵩箕地块的北中部。地层出露齐全,构造形迹清晰。该区基底岩层为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地层,属海底基性火山喷发及浅海碎屑岩、粘土岩相,岩层遭受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此后,转为盖层沉积,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早期,主要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缺失晚奥陶纪至早石炭纪沉积。晚古生代中期为海陆交替粘土质岩-夹含煤建造)沉积,晚古生代后期为陆相含煤建造和陆相碎屑岩建造。中生代-新生代早期为内陆断陷盆地碎屑岩沉积。区内地层层序清楚,徽体古生物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丰富,接触关系清楚,岩相、厚度变化稳定,具有稳定地块的沉积特征。基底岩层经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改造,表现为紧密的、复杂的褶皱形态,呈近南北向构造。

盖层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经历了少林、晋宁、燕山、印支、喜山运动,以强烈的断裂活动为主,褶皱运动次之,多形成近东西向的开阔背向斜。各期构造运动均伴随有岩浆活动。嵩阳期以海底火山喷发为主,基性火出喷发夹中酸性火山喷发,均受深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石。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中岳期的岩浆活动为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以后的构造期,岩浆活动微弱。

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连续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序列,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18亿年、6亿年的三次剧烈地壳运动,形迹出露清晰,是研究地壳早期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

第二节 地层

嵩山地层地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全,剖面完整,尤以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发育较为完整。嵩山地区岩石地层之间有五个明显的不整合面,即登封群与嵩山群、嵩山群与五佛山群(含兵马沟组)、五佛山群与寒武系(含罗圈组)、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上三叠统与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其中元古宙为一套滨-浅海相的碎石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即太古界登峰群、下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汝阳群和上元古界洛欲群,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不整合面代表一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演化阶段的开始,是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嵩山地区的五个不整合面代表了该区地壳活动的不同发展演化阶段。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五个不整合面清晰出现,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这也是嵩山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地质特色。

嵩山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第三节 构造

一、构造运动

嵩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南缘,属于二级构造单元,称嵩箕台隆,这个二级构造单元同整个中朝准地台一样,具有明显的基底与盖层组合而成的双层结构。其褶皱基底是由太古宇登封群和下元古界的嵩山群构成,两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登封群为一套深度变质岩的片麻岩和片岩系,嵩山群为一套浅变质的石英岩和千枚岩系。

在嵩山地区不足20平方公里范围内,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7亿年、5.43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这三次“翻天覆地”的全球构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

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距今约2500Ma。它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向西为主的线性褶皱和弓隆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与登封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底砾岩存在为标志)。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

中岳运动

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中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中岳运动后,嵩山被慢慢的风化剥蚀、夷平下降,逐渐被海水吞噬,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等环境,沉积了被称作五佛山群的地层层序。该运动以古风化壳的存在以及底砾岩的出现为标志。

少林运动

少林运动指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距今约600Ma,表现为下寒武统辛集组与下伏震旦系罗圈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这次地壳运动之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沉积。马杏行等人认为少林运动属差异升降运动,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有褶皱及断裂构造。在发生重力滑动的区域,寒武系与五佛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在非滑动区域,则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而《河南省区域地质志》认为,五佛山群时代属中元古代至晚元古代早期,不属于震旦系,因此寒武系与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应是晋宁、少林两次运动造成的结果。

二、褶皱

褶皱是成层岩石中的层面或各种面理(层理、劈理、叶理、断层面等),因朔性变形而发生的弯曲现象,基本类型有:向斜、背斜。本区主要有登封大背斜。登封大背斜:位于御寨山、嵩山、五指岭一带,是本区盖层的主体构造。轴向近东西,全长90余km,向西延展至洛阳地区,向东倾伏,没于华北平原之下。背斜核部由登封群、嵩山群及石秤花岗岩组成,翼部由五佛山和古生界组成。

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①核,褶皱的中心部位;

②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③轴迹﹐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时出露的轴部;

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⑥轴相的圆柱状褶皱可以由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而描绘出该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这一直线又称为褶轴。

褶轴只是具有表明几何方位意义的线段,圆柱状褶皱的枢纽方向代表了褶轴的方向。非圆柱状褶皱可有枢纽线而没有统一的褶轴,只有把它分解成许多近似圆柱状褶皱的区段,才可分别确定其褶轴。

脊线和槽线,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为脊,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
反之,褶皱面在剖面上的最低点称槽,同一褶皱面上槽的连线称为槽线。

嵩山地区的总体构造,其特点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连续的褶皱构造:大致沿东西方向分布有府店向斜,登封大背斜,颖阳—石道向斜,箕山背斜。

二、区域性大断裂:这组区域性大断裂大致沿北西方向,分布有唐窑-中岳庙断层,这两个断层具有反扭性,将登封大背斜截为三段。

登封大背斜图

三、断层

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玉皇庙断层,是君召—太后庙断层的东延部分。下盘为罗汉洞组石英岩,上盘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页岩和泥岩。断层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表出露石英岩滑面并带有擦痕;
2.两盘间地层严重缺失;
3.上盘产状凌乱,严重破碎,够成断层破碎带;
4.在破碎带上可见断层泥、断层角砾岩。测得该处断层走向为NE166°,SW86°,倾向为176°,倾角为215°。

第四节 岩石

岩石是地壳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在成分和结构上具有一定规律的集合体。岩石是构成地壳的最基本单位,按其成因可将地壳的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与人们的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岩石不仅是研究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矿产等的基础,而且也是人类一切工程建筑物的地基和原材料。为了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必须从岩石入手去探讨工程地质问题。下面分别介绍三大岩类的主要特征。

一、岩浆岩

岩浆涌向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处,因其理化环境即压力和温度条件发生了变化,使之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岩浆岩按其生成环境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岩浆侵入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缓慢冷却结晶而成的岩浆岩称为深成侵入岩。如果是在接近地表不远的地段,但未上升至地表面而凝结的岩浆岩称为浅成侵入岩;
喷出地表在常压下迅速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花岗岩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是10%~50%。长石含量约总量之2/3,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不同品种的矿物成份不尽相同,还可能有含辉石和角闪石。

如果钾长石与斜长石约略相等,称石英二长岩。如果斜长石多于钾长石,且暗色矿物增多,称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按所含矿物种类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
按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晶洞花岗岩等;
按所含副矿物可分为含锡石花岗岩、含铌铁花岗岩、含铍花岗岩、锂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等。其中变质的花岗岩叫花岗片麻岩。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岩石,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形态多为岩基、岩株、岩钟等。在成因方面,有人认为花岗岩是地壳深处的花岗岩浆经冷凝结晶或由玄武岩浆结晶分异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区域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在成因方面,有人认为花岗岩是地壳深处的花岗岩浆经冷凝结晶或由玄武岩浆结晶分异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深度变质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岗岩化作用的结果。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钨、锡、铋、钼等,贵金属如金、银等,稀有金属如铌、钽、铍等,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都与花岗岩有关。

花岗岩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还能保存百年以上,是建筑的好材料,但它不耐热。花岗岩石材按色彩、花纹、光泽、结构和材质等因素,分不同级次。

花岗岩岩体在我国约占国土面积的9%,达80多万平方公里,尤其是东南地区,大面积裸露各类花岗岩体,可见其储量之大。据不完全统计,花岗岩石约有300多种。其中花色比较好的列举如下:

红系列有:四川的四川红、中国红;
广西的岑溪红;
山西灵邱的贵妃红、桔红;
山东的乳山红、将军红等。

黑系列有:内蒙古的黑金刚、赤峰黑、鱼鳞黑;
山东的济南青等。

绿系列有:山东泰安绿;
江西上高的豆绿、浅绿;
安徽宿县的青底绿花;
河南的浙川绿等。

花系列有:河南偃师的菊花青、雪花青、云里梅;
山东海阳的白底黑花等。

我们在登封市西边的教练场实习了花岗岩,主要见到了4种花岗岩,肉红色、黑色、灰白色、黑色的,肉红色的最为常见,绿色的最为少见,肉红色的花岗岩钾长石含量较多,灰白色的斜长石、石英含量较多;
建筑材料以绿色的为最好,花岗岩中黑色的物质主要是角闪石和黑云母,粒状为角闪石,片状为黑云母。我们采集了各种花岗岩标本。

辉绿岩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

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灰长石成分相当的浅成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和高岭石;
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按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分为橄榄辉绿岩、石英辉绿岩等。

一般认为,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呈岩株状产出。但辉绿岩也常常在造山带单独出现。

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可做建筑石材或工艺石料,是铸石原料。质地均匀、无裂纹者可做石材原料,细粒者尤佳。

登封逍遥沟辉绿岩墙图

图片描述:该墙大约宽8-10m,高约36米。由于受到岩墙积压呈破碎状,节理发育,严氏硬度大。呈灰黑色,细粒全晶质构造。岩墙为太古代登封群条带状混合岩。岩墙与围岩成不整合关系界限分明。岩墙产状:倾向:NE85°倾角:56°走向:SE175°/NW355°

二、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露出地面的面积约占75%。沉积岩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它们占沉积岩总数的95%。这三种岩石的分布随沉积区的地质构造和古代地理位置不同而不一样。总的说,页岩最多,其次是砂岩,石灰岩数量最少。沉积岩地层中蕴藏着绝大部分矿产,如煤、石油、非金属、金属和稀有元素矿产等。

沉积岩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70-200℃,一至十几大气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这些紧密的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像沙,盐,粘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

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36亿年(苏联克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等,而且铁 锰 铝 铜 铅 锌等矿产中 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沉积岩分布地区又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的理论 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特征:①层理构造显著;

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

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物质来源:1、风化作用,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
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
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

2、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

3、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沉积岩的分类: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

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
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粉砂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黏土基质含量较高。

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
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我国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奇妙莫测的七星岩是另一种类型的沉积岩,即碳酸盐地区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因此也叫作水成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
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
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
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三、变质岩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它是在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碎屑结构和变余结构,构造有片理构造(片麻、片状、千枚、板状、条带状)、块状构造和变余结构。按按变质作用的因素和方式不同可分为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

原岩受变质作用的程度不同,变质情况也不同,一般分为低级变质、中级和高级变质。变质级别越高,变质程度越深。如沉积岩粘土质岩石在低级作用下,形成板岩;
在中级变质时形成云母片岩;
在高级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

它的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另一方面,由于经受了不同的变质作用,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其特征性(如含有变质矿物和定向构造等)。变质岩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分布很广。前寒武纪的地层绝大部分由变质岩组成;
古生代以后,在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带(板块缝合带、如地槽区),在一些侵入体的周围以及断裂带内,均有变质岩的分布。与变质岩有关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非常丰富,例如,我国和世界上的前寒武纪变质铁矿均占铁矿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第5节 矿产

登封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华北地台区西南部,其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区,按中南地层区划属于豫西分区的嵩山、箕山小区、本区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均有出露,号称"五世同堂"。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

区内沉积地层分布广泛,与其相关的沉积矿产资源丰富,所有矿产几乎全是沉积或变质矿产,其中以煤、铝土矿为主,其次为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矿、硅石矿、铁矿、磷矿、玉石、建筑石料等,内生矿床少,有铜、铅、水晶、花岗岩和医用麦饭石、药石等。

到目前为止先后发现和探明的矿种有40余种,包括铝、铁、金、银、铅、锡、铌、镓、钽、煤、磷、灰岩、硅石、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白云岩、花岗岩、玉石、油石、莹石、云母、石棉、耐火粘土、瓷土、粘土、麦饭石、药石、焦宝石、石料、黄铁矿、大理石、板料、石英、蛇纹石、滑石、蛭石、叶蜡石等。

其中金属矿产10种:黑色金属铁,有色金属铝、铜、铅、锡四种,稀有金属镓、锂、铌三种,贵金属有金矿和银矿两种;
非金属矿产27种:包括特种非金属水晶、云母、石棉三种;
冶金辅助材料熔剂用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四种,叶蜡石七种,耐火绝热石棉、蛭石、耐火粘土三种,建材水泥原料有大理石、花岗岩、灰岩、粘土四种,工艺美术材料玉石一种,陶瓷玻璃原料石英、长石二种,能源然料烟煤、无烟煤两种,药用矿石麦饭石、嵩山药石两种,矿泉水一种,各种矿产分布范围,储量工作程度等详细情况见《登封县矿产资源一览表》。

嵩山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18种矿产,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主矿层产于嵩山群罗汉洞组,其规模达大型——特大型。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登封煤炭:登封地区出产的原煤为品位较高的无烟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矿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矿。在煤层地两端煤矸石中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标本。

麦饭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产于地壳中的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质保健药石,是一种形似麦饭团粒太的岩石,含无机元素30余种。我国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麦饭石可作药用,明《本草纲目》中亦提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饭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劳等生物活性。

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

第六节 地史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一、嵩阳运动(Song yang orogeny)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二、中岳运动(Zhongyue orogeny)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三、少林运动(Phaseolin movement)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第四章 嵩山地区典型地貌第一节 构造地貌

一、背斜山

与背斜构造相一致的山。在褶皱构造地区,地貌发育的初期背斜部位尚未经受明显的侵蚀破坏,形成背斜山。其山脊位置和背斜轴相当,两坡岩层向外倾斜。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二、单面山

单面山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

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
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单面山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

第二节 流水地貌

1、洪积扇

洪积扇(puluvial fan)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洪积扇的成因: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山区沟谷坡度大,遇到大雨或暴雨,水流非常迅速,常形成洪流。洪流的流量大,又由于沟床比降很大,使洪流具有很大的流速,能携带大量碎屑物质。但到了山前沟口,坡降骤减,洪流搬运能力大大降低,携带的泥沙,尤其是粗大的碎屑在沟口堆积下来。原来洪流在沟谷中流动时,因受两侧沟壁的约束,水流集中,到沟口与山前平原时,不仅坡度大为降低,而且洪流不受约束,呈很多放射状散流,这时洪流所携带的物质,几乎全部堆积下来,形成扇形的堆积体——洪积扇。

洪积扇的形态:洪积扇在平面形态上成扇形,其顶部与沟口相连,形成一个扇形倾斜面,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洪积扇的顶部坡度较大,倾角一般为15°~20°。在开始形成散流的地方,由于流速骤减,洪积扇的坡度开始迅速减小。到洪积扇的边缘,坡度进一步减小,一般只有1°~2°,逐渐过渡到山前平原。洪积扇的规模越大,坡度越平缓。在洪积扇的表面,常被暂时性洪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槽。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

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充填。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由于洪积扇上沟槽很不稳定,水流多次改道、摆动,因而小型的切沟、充填构造发育,在砾石层或砂层中,常夹有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

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洪积扇登封县城在洪积扇的上方,上部物质是由大小不均匀的岩石、黏土、砂石组成。洪水搬运的距离短,所以岩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差。渗透性强,地下水水位深,地表水水分少。

2、河漫滩

河漫滩(flood plain)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我们在4月24日实习的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壳抬升有泉水。

第三节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主要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的中纬度地带。黄土地区的外缘,或是第四纪冰川的分布区,或是目前的温带沙漠。

黄土颜色为灰黄色或棕黄色;
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
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具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
含埋藏古土壤层;
抗蚀力较小。以上为原生黄土的特性,次生黄土往往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低,无明显的湿陷性。

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地貌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等类型。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45 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 104km2,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达(最大可达200m)。由于这个地区地势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我们在4月24日在陈楼村委东面实习的黄土地貌。可以看到黄土具有直立性,结构疏松。黄土还具有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在第四纪,气候有干湿变化,还说明黄土堆积并非连续过程。关于它的形成有“风成说”和“水成说”,即黄土地貌的形成是风力搬运和流水搬运的结果。“风成说”证据比较充分,所以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黄土地貌是由于风力搬运形成的。并且我们看到这里的黄土地貌上有窑洞的存在.

第五章 总结第一节 学到了什么对于登封,嵩山,期待已久,都没有让我失望。环境优美,人口适宜的小城,背靠雄壮巍峨的太室山,西依险峻陡峭的少室山,有少林的威武,书院的底蕴,颍河的灵动,中岳的名气。实属不可多得的中国小城。古有则天登嵩山而封中岳,今有卧龙学子地理实习到登封,观嵩阳运动之雄壮, 仰峻极之险峻,惊少林功夫之精深,悟嵩阳书院之厚重,望少室日落之美妙,叹自然之神功,体师生之深情,留一生之难忘。对于这次去嵩山实习,可以说是期盼已久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无论是在学习方面或是为人处世上,我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其实我一直觉得地质挺难学的,因为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碎,许多东西需要去记忆。还有就是一些东西只是知道一些理论方面,应用到实际时就不知道了。例如:上一学期学的三大类岩石,当时做实验时认识,后来在看着书想岩石的样子,就一点也想不起来。而这次实习我们采集了许多的岩石标本,原来不知道的现在差不多都知道了。所谓“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会成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次实习加深了对地质学和自然地理的了解,提高了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这次实习我们去了许多的地方,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登这么高的山。平时就不太喜欢运动,所以登起来很吃力。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很充实。而且看到了许多不同地方的人。“出去走走很能增长见识,拓宽眼界”这是我其中的一点体会。我们是分小组实习的,小组之间关系很融洽。每组成员之间也都互相帮助,这让我很感动。在登山一些比较险的地方时,总会有同学在前面拉你一把。可以说,这次实习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让同学们体会到集体精神的可贵。最后我想说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我就说一点,这次实习时间太短,当然这是由于经费问题决定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增加一些经费会更好。总之,这次实习我觉得特别好,我想这会是我最珍贵的记忆。第二节 存在什么问题一、实习安全问题:本次实习虽未出现大的安全问题,但是小问题几乎每天都有发生,野外实习安全最重要,出现安全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刻意追求惊险刺激。二是有些地点确实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二、时间问题:实习中某些同学时间意识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野外实习时一项集体活动,要求大家一致行动,齐心协力,才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三、体质问题:随着中学升学压力不断上升,中学生被迫以学为主,减少或放弃体育锻炼,体质逐年下降。体质问题将成为或已经成为制约我系实习开展和进行的又一瓶颈。第三节 建议一、针对安全问题,我个人觉得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时刻把安全放在心上。二、针对实习中某些同学时间意识淡薄,集体观念不强的现象,分小组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同学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也势在必行。三、对于体质问题,我建议同学们经常锻炼身体,为实习提前奠定体力基础。

推荐访问:南京 地质 报告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 南京汤山地质报告 南京汤山地质地貌